当前位置: 首页 > 管理文件 > 教学基本建设类  

无锡太湖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编辑:管理员 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于:2018-03-01 浏览次数:

专业建设是普通高校主要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之一,处于教学建设的龙头地位。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充实专业内涵、强化专业优势、提升专业水平以及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我校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版)、《无锡太湖学院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特制定《无锡太湖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无锡及苏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增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协调度,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2.坚持集成发展、集群发展,专业学科群旨在突出优势,强化特色,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重点专业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不断提高专业学科的竞争力。

3.坚持专业学科的协同创新交叉融合发展,学校要遵循专业学科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促进多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工商管理、计算机、设计学、物联网等优势特色专业学科群为主,其他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

4.坚持促进专业学科、实验室一体化建设,以学科为龙头,专业为载体,就业为导向,实验室为平台,师资为重点,加强专业学科、实验室一体化。

5.坚持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以争取硕士专业学位授权为契机,统筹规划,整体提高,重点突破,实现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定位。

二、建设目标

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学科整体水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实现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0人,本科专业总数35种左右,力争建设6个江苏省重点专业学科、专业群或特色品牌学科专业、专业群,4个江苏省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3.成功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

三、专业建设类型、建设周期和阶段性目标

专业建设分为三大类型: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

校级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其建设阶段性目标,主要如下:

第一阶段(2017年):所有专业建设成为“合格专业”,同时有三分之一的专业进入“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

第二阶段(2019年):有二分之一的专业进入“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

第三阶段(2020年):“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重点专业”各占三分之一。

四、专业建设标准

紧密对接国家和江苏省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根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方案(试行)》(苏教高201617号)《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无锡太湖学院专业建设合格标准》、《无锡太湖学院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其他相关要求,制定《无锡太湖学院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标准》(下称《建设标准》)(见附件)。

《建设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8个主要观测点,专业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教学效果七个方面分别对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作出了具体要求,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质量、产学合作、实验实训、双师型队伍建设和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

五、建设资金和使用范围

1.建设资金

对校级重点专业一个周期资助建设经费10万元,对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一个周期资助建设经费5万元。

2.使用范围

学校资助经费仅可用于培训、资料、会议和必要的专家劳务费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

学科成员的学术和专业培训和进修的培训费;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方面的版面费,图书资料购置费、资料印制费和信息查询费;

参加学术会议的差旅费和会议费,主办或协办重要学术会议的会务费;

支付校外专家的劳务费或咨询费。

六、专业结构调整

根据我校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学校将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停招、撤销部分专业,或酌情减少部分专业的招生计划。专业调整的主要依据如下:

1.社会需求

对于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于需求量小、报考率低、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则适当减少招生数量或者撤销专业。

2.专业特色

专业结构调整及内涵建设既要有利于交叉和新兴学科专业的催生,又要有利于现有学科特色的深化,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

3.招生和就业

专业结构依据各二级学院各专业近3年的招生、就业数据及排名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4.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将专业师资人员的数量、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5.学科布局

专业结构调整既要考虑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又要考虑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七、保障措施和建设责任

1.加强领导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切实解决专业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分级负责

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教务处负责组织工作,确定全院专业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各学院的专业建设,督促检查其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学院是专业建设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各学院成立相应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规划和领导本学院的专业建设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本院各建设专业的规划及其实施,审核经费的使用,并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提出专业建设的规划建议,组织实施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落到实处;根据各类专业建设的需要,制定经费使用和资源配置计划等。

八、评估与验收

“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合格专业”的建设标准都有68个主要观测点,评估时等第划分要求如下:累计64个及以上的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规定的专业,可评定为“优秀”;累计59个及以上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的专业,可评定为“良好”;累计55个及以上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的专业,可评定为“合格”;54个及以下个数的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的专业,评定为“不合格”。

验收时,各专业要填写相应的申报表,根据建设标准中“具体标准”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材料、支撑材料、相应材料复印件等,学校主管部门将根据《无锡太湖学院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重点专业评价体系》,对各个“要点”给出分值,作出最后评定,得出结果。

 

附件:无锡太湖学院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标准

 


附件

无锡太湖学院合格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基本要求

自评(合格/不合格)

专家审核(合格/不合格)

重点专业

重点建设专业

合格专业

1.

专业目标

 

1.1

定位与目标

1.1.1

专业定位

定位科学、准确、可行,有很强的学科支撑;突出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晰的职业指向。在全省本科高校专业评审中排名在70%前,在全省同类本科高校中排名在30%以上。

定位科学、准确、可行,有较强的学科支撑;突出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晰的职业指向。在全省本科高校专业评审中排名在80%前,在全省同类本科高校中排名在40%以上。

定位科学、准确、可行,有较强的学科支撑;突出应用性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晰的职业指向。在全省本科高校专业评审中排名在90%前,在全省同类本科高校中排名在50%以上。

1.1.2

培养目标

与专业定位匹配,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符合人才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符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设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应有1届毕业生。

与专业定位匹配,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符合人才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符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设定达到校内领先水平;应有1届毕业生。

与专业定位匹配,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符合人才全面协调发展要求;符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有1届毕业生。

 

1.1.3

专业特色

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工作,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工作,有一定特色、但需进一步提炼的。

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产学合作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学生能力培养、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工作,但特色不明显。

1.2

规格与要求

1.2.1

知识

学生应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

1.2.2

能力

学生较好具备满足工作、生活以及专业发展的能力,具备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1.2.3

素质

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第二、三课堂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的需要。

 

2.

师资队伍

 

 

2.1

师资

结构

2.1.1

数量与 结构

师资队伍的总体数量与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达到生师比30:1;大学英语课教师达到在校生247:1;公共计算机教师达到在校生490:1;艺术类专业教师达到艺术类在校生16:1;教师来源及学缘尽可能多样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80%,其中自有教师中至少有二名副教授和二名博士。专业教师本、硕、博学位中至少一个学位与本专业相关或在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从业5年以上经历的老师比例不少于70%。

 

师资队伍的总体数量与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达到生师比30:1;大学英语课教师达到在校生247:1;公共计算机教师达到在校生490:1;艺术类专业教师达到艺术类在校生16:1;教师来源及学缘尽可能多样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70%,其中自有教师中至少有一名副教授和二名博士。专业教师本、硕、博学位中至少一个学位与本专业相关或在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从业5年以上经历的老师比例不少于65%。

师资队伍的总体数量与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达到生师比30:1;大学英语课教师达到在校生247:1;公共计算机教师达到在校生490:1;艺术类专业教师达到艺术类在校生16:1;教师来源及学缘尽可能多样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60%,其中自有教师中至少有一名副教授和一名博士。专业教师本、硕、博学位中至少一个学位与本专业相关或在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具有从业5年以上经历的老师比例不少于60%。

2.1.2  自有教师数量

自有教师数量≥专任教师的60%。

自有教师数量≥专任教师的55%。

 

自有教师数量≥专任教师的50%。

 

2.1.3  主讲教师资格

95%的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主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0%。

90%的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主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5%。

85%的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主讲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40%。

2.1.4  教学任务承担

专任教师至少承担本专业教学任务的70%,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来自行业和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兼职教师承担不少于20%的本专业教学任务。

2.1.5 “双师型”队伍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应达到45%。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应达到40%。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应达到30%。

2.1.6  行业背景教师

专业教师具有半年以上企业或行业实践经历、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合作或取得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服务的比例不低于20%。

 

2.

师资队伍

2.2  教师 发展

2.2.1   专业   负责人

具有高级职称,在同等水平的高校学科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近三年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成功立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承担1门以上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学生满意度85%以上。

具有高级职称,在同等水平的高校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近三年在本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成功立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项;承担1门以上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学生满意度85%。

一般要具有高级职称,在同等水平的高校学科领域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承担1门以上本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反应良好,学生满意度较高。

2.2.2  科研能力

近三年,专业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等合计不少于1件/人;有3项市厅级科研立项;有一定数量的横向经费到账。

近三年,专业教师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学术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作品等合计不少于1件/人;有2项市厅级科研立项。

教师承担一定数量的校级、省级以上科研任务;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高质量教改论文或主持校级以上的教改课题。

2.2.3  教师教学获奖

近五年专业教师教学获奖比例达到30%(单人多次获奖的不重复计算),奖项可包括:各类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类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等。

近五年专业教师教学获奖比例达到20%(单人多次获奖的不重复计算),奖项可包括:各类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类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等。

近五年专业教师教学获奖比例达到10%(单人多次获奖的不重复计算),奖项可包括:各类校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类荣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或省级及以上等级奖,或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级及以上立项等。

2.2.4  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近一年内没有3级及以上教学事故;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很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90%以上。近五年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及各类比赛和创作的比例达到70%。

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近一年内没有3级及以上教学事故;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较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90%以上。近五年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及各类比赛和创作的比例达到65%。

教师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近一年内没有3级及以上教学事故;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80%。近五年专业教师参与指导本科生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及各类比赛和创作的比例达到60%。

2.2.5  青年教师发展

建立青年教师尤其是自有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术发展制度,有规划、有措施,执行良好,有实效;重视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每个青年教师必须根据各自专业及特长加入相应的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近五年有一定比例的专业中青年教师参加以下培养活动:参加3个月及以上的国内外学术访问或课程进修、去行业单位参加3个月及以上实践锻炼、在职攻读硕博士学位、参加各类教学会议或培训、各类省级人才培养对象验收合格。

 

 

3.

教学资源

3.1

教学

投入

3.1.1

教学经费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能很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经费使用合理,执行良好;有较强的自筹经费能力;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00元。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能较好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经费使用合理,执行良好;有一定的自筹经费能力;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800元。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和专业建设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经费使用合理,执行良好;有一定的自筹经费能力;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600元。

3.2  信息 资源

3.2.1

图书资料

专业图书和期刊(包括电子资料、网络数据库购买)数量充足: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1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30册;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电子版图书≥14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50册;且种类较全,更新较快;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占专业课程总数比例高,使用情况良好。

专业图书和期刊(包括电子资料、网络数据库购买)数量充足: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0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20册;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电子版图书≥13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40册;且种类较全,更新较快;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占专业课程总数比例较高,使用情况良好。

专业图书和期刊(包括电子资料、网络数据库购买)数量充足: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9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10册;工、医、艺术专业生均电子版图书≥120册,文、经、管专业生均纸质版图书≥130册;且种类较全,更新较快;专业网络课程资源占专业课程总数比例尚可,使用情况良好。

3.3

教学

设施

3.3.1

实验室

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与质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文科、管理、经济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500元;艺术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200元;工科、医学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6000元。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并且严格执行,实验室利用率高。

 

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与质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文科、管理、经济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500元;艺术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6200元;工科、医学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000元。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并且严格执行,实验室利用率高。

实验室面积、仪器设备台套数与质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文科、管理、经济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500元;艺术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200元;工科、医学类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4000元。实验室管理制度健全,并且严格执行,实验室利用率高。

3.3.2

校内外实习基地

基地的数量与质量满足教学要求: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专业不少于15个校外基地,且须签订协议;基地面积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每15个学生配备一个指导教师,且指导教师业务能力符合实训、实习需要。

基地的数量与质量满足教学要求: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专业不少于10个校外基地,且须签订协议;基地面积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每20个学生配备一个指导教师,且指导教师业务能力符合实训、实习需要。

基地的数量与质量满足教学要求:有稳定、充足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每个专业不少于5个校外基地,且须签订协议;基地面积和设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利用率高;指导教师数量和业务能力符合实训、实习需要。

3.3.3

社会资源的利用

积极开展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教育措施具体、可行,实施情况良好;建有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近五年行业企业对专业办学或人才培养有经费支持。

 

 

 

 

 

 

 

 

 

 

 

 

 

 

4

教学过程

 

 

 

 

 

 

 

 

 

 

 

 

 

 

 

 

 

 

 

 

 

 

 

 

 

 

4.

教学过程

4.1  培养 方案

4.1.1

科学性

方案内容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要求,制订程序规范严谨,论证科学;方案制定有行业、企业、外校专家的参与。

4.1.2

专业特点

符合本专业的“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依据国家本科专业培养要求,能很好对接行业标准或引领企业的标准。

符合本专业的“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依据国家本科专业培养要求,能较好对接行业标准或引领企业的标准。

符合本专业的“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依据国家本科专业培养要求,能对接行业标准或引领企业的标准。

4.1.3

应用性

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环节的设计较为系统,实践教学占比很高。

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环节的设计较为系统,实践教学占比较高。

课程设置突出应用性,能系统设计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环节,实践教学占比符合要求。

4.1.4

地方性

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强的联系,很好反映地方特点。

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强的联系,较好反映地方特点。

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反映地方特点。

4.1.5

执行情况

方案执行情况良好,每学期教学执行计划调整不得≥5%。

4.2  课程 建设

4.2.1

课程规划

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充分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

4.2.2

课程结构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时序关系合理;课程群(或模块)方向明确,设置合理,相关性强。课程体系覆盖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全部内容;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工学、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30%,学生累计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参与企业学习或社会实践;各专业的总课程数一般不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与选修课、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合适,其中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一定比例,实践类课程(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占总学分比例符合国家要求。

4.2.3

精品课程

有一流教学水平的精品示范性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有校级精品课程3门,争取省级精品课程1门。

有较高教学水平的精品示范性课程,有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有校级精品课程2门,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

有现代教育思想,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有校级精品课程1门。

4.2.4

教学

资源库

积极开展各类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专业课程建有试题库、电子教案以及课程网站;有一定的专业网络课程资源。

 

4.3

课堂

教学

4.3.1  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都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大纲制订的程序与内容规范,符合课程目标要求,充分体现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安排得当,实践教学得到保证。

4.3.2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较好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4.3.3  教材选编

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适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优秀教材,并尽量及时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注重教材建设,编写6门课程的教学讲义,参编2部规划教材。

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适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优秀教材,并尽量及时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注重教材建设,编写3门课程的教学讲义,参编1部规划教材。

有规范的教材选编、教材选用制度;主干课程选用同行公认的、适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优秀教材,并尽量及时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注重教材建设,鼓励编写教学讲义,积极参与规划教材的编写。

4.3.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灵活,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能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慕课、翻转课堂等,采取讲授、启发、讨论、实践和自学、辅导、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灵活,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慕课、翻转课堂等,采取讲授、启发、讨论、实践和自学、辅导、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灵活,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慕课、翻转课堂等,采取讲授、启发、讨论、实践和自学、辅导、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3.5  考核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能有效地结合考试与考查,通过试卷、课程作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期末试卷考察学生多层次认知水平。70%的专业课使用三种以上的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能有效地结合考试与考查,通过试卷、课程作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期末试卷考察学生多层次认知水平。50%的专业课使用三种以上的考核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法,科学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能有效地结合考试与考查,通过试卷、课程作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态度和能力,期末试卷考察学生多层次认知水平。

4.4

实践

教学

4.4.1  实验开设

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绝大多数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由任课教师担任,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制度健全。

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原则上理论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由任课教师担任,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制度健全。

实验课程设置合理,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制度健全。

4.4.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占全部实验课程的95%以上。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占全部实验课程的90%以上。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占全部实验课程的80%以上。

4.4.3  实习教学

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制度健全。集中安排毕业实习生的比例很高。

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制度健全。集中安排毕业实习生的比例较高。

实习教学环节设置科学合理,计划性强,过程管理严格;制度健全。集中安排毕业实习生占一定的比例。

4.5

课程

档案

4.5.1

课程管理档案

三学年内的课程教学档案、试卷、成绩分析等资料完整、清楚、规范。

 

 

5.

学生发展

5.1

生源

状况

5.1.1

招生录取和转专业情况

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平均第一志愿录取率90%以上;申请转出的比例不高于20%;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申请转入;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7%。

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平均第一志愿录取率70%以上。申请转出的比例不高于40%;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6%。

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平均第一志愿录取率50%以上。申请转出的比例不高于50%;新生报到率不低于95%。

5.1.2

专业规模

每个专业每届实际报到学生数原则上不少于100人。

5.1.3

学生专业认同度

本专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希望转进的学生数排在全校所有专业的前30%名。

本专业有较强的吸引力,希望转进的学生数明显多于其他专业。

学生专业转进与转出情况良好,专业思想稳定,认同度高。

5.2

学生

交流

5.2.1

境(校)内外学习

建有完善的学生交流机制,有2%的学生参加境(校)内外学习交流。

建有完善的学生交流机制,有1%的学生参加境(校)内外学习交流。

建有完善的学生交流机制,有学生参加境(校)内外学习交流。

 

5.3

学生学习指导与跟踪

5.3.1

学业指导

专业具有完善的课堂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等各方面学业指导的制度与措施,指导效果明显。

 

5.3.2

学习过程的跟踪

专业具有完善的学习过程跟踪和评估机制,执行良好。

6.

质量评价

6.1

综合

素质

6.1.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且得到较好的执行。

6.1.2

创新创业项目申报

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量大于在校学生的6%,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已获批项目全部按计划结题,并有4项被评为“优秀”。

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量大于在校学生的5%,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已获批项目全部按计划结题,并有2项被评为“优秀”。

学生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数量大于在校学生的4%,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已获批项目全部按计划结题。

 

6.1.3

学科竞赛和应用性论文发表

学生积极参加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活动,积极撰写应用性研究论文,且有3项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发表研究论文5篇。

学生积极参加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活动,积极撰写应用性研究论文,且有5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发表研究论文。

学生积极参加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活动,积极撰写应用性研究论文,且有3项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6.1.4

身心发展

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学生身心发展良好,学习、生活以及社会适应性好。

6.

质量评价

6.2

学生

评价

6.2.1

专业学习满意度

学生对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基础条件等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学生对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基础条件等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学生对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基础条件等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6.2.2

学习环境满意度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在95%以上   。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在90%以上   。

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与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满意度在85%以上   。

6.3

质量 

监控

6.3.1

制度与

执行

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有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执行良好。

 

6.3.2

质量标准与监测

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实习、考试、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训练、毕设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齐全、合理;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进行定期监测,依据可靠、数据详实可查。

6.4

持续

改进

6.4.1

反馈与

改进

专业建有教学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机制,执行良好。

7.

教学效果

 

7.1

大学英语、计算机能力

7.1.1

大学英语四级

通过率

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80%,艺术类的累计通过率≥45%。

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75%,艺术类的累计通过率≥40%。

 

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70%,艺术类的累计通过率≥35%。

 

7.1.2

计算机二级通过率

近三年国家或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累计通过率≥80%。

近三年国家或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累计通过率≥75%。

近三年国家或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累计通过率≥70%。

7.2

毕业论文(设计)

7.2.1

选题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有80%的选题是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有50%的选题是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及综合训练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生产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有30%的选题是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7.2.2

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比

积极申报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比,并获奖1项。

积极申报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比。

积极准备申报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比。

7.2.3

 各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执行严格、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较好。

 

7.

教学效果

7.3

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7.3.1  毕业率

毕业率为99%。

毕业率为96%。

 

毕业率≥93%。

 

7.3.2  学位授予率

累积学位授予率≥99%。

累积学位授予率≥96%。

累积学位授予率≥93%。

7.3.3  考研录取率

考研录取率≥5%。

考研录取率≥3%。

 

考研录取率≥1%。

 

7.4

就业

情况

7.4.1  协议就业率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协议就业率≥98%,并且就业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很高。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协议就业率≥96%,并且就业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很高。

近三年应届毕业生的年底协议就业率≥95%,并且就业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高。

7.5

就业与发展

7.5.1  就业质量与满意度

在本专业领域内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学生对专业教学的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高;开展了第三方的调查。

7.6

社会

服务

7.6.1  服务企事业单位

与地方企业、政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服务社会,每年至少为5家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难题。

与地方企业、政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服务社会,至少为5家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难题。

与地方企业、政府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主动服务社会,为他们解决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难题。

7.6.2  校企合作

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签订5项协议。

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签订3项协议。

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

 

7.6.3  企业对合作专业的满意度

企业对本专业所提供技术、方法、人员等专业支持的满意度很高。

企业对本专业所提供技术、方法、人员等专业支持的满意度较高。

企业对本专业所提供技术、方法、人员等专业支持的满意度尚可。

使用说明:设有“重点专业”、“重点建设专业”和“合格专业”三个层次的建设标准,都有7个一级指标、68个主要观测点,三个层次的等第划分要求如下:累计64个及以

上的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规定的专业,可评定为“优秀”;累计59个及以上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的专业,可评定为“良好”;累计55个及以上主要观测点达到

“基本要求”的专业,可评定为“合格”;54个及以下个数的主要观测点达到“基本要求”的专业,评定为“不合格。